創作者的我如何使用卡片盒筆記法?
卡片盒筆記法最近臺灣中文版的書剛出,現在在生產力界非常火熱,但是依據原版書封的寫法《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 – for Students, Academics and Nonfiction》,裡面沒有提到可以給藝術創作者可以使用,但我還是躍躍欲試,想把他改造成自己可以使用的筆記系統。 我們知道筆記系統的功能不外乎 蒐集資訊、重新組織與連結知識、輸出 等等功能。 對於我們這種創作者或設計師,平常也是要經常蒐集資料,和持續的創作(輸出),愛因斯坦曾說過:「創意就是把不同東西結合在一起,將腦中不同想法、概念結合,就是最好的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點與卡片盒筆記法的宗旨不謀而合,我相信卡片盒筆記法一定是一個對創作者和設計師創作時很有效的方法。 現在我的筆記系統有參考子彈筆記法、P.A.R.A、卡片盒筆記法和常青筆記,試著改成比較適合自己的筆記法,搭配 Noteplan 使用。以下來分享一下我目前是如何應用的。 建議可以先閱讀Noteplan的簡介,了解他的功能再往下讀。 四大功能 我的筆記系統包含 思考空間、日記、資料儲存和專案管理 四大功能 思考空間 思考空間就是我使用卡片盒筆記法的地方,但我有修改用法,我將快閃筆記(Fleet Note)和永久筆記(Permanent Note)合併,並且加上由Andy Matuschak 提出的常青筆記(Evergreen Note)的概念,漸進式的修改每則常青筆記。 我認為筆記的狀態應該是一個光譜,從很碎片的方式到完整的想法,中間有很多不同的階段,而不同的筆記的筆記形態可能也會稍微不同。 一則常青筆記一開始會先從碎片化的筆記開始,我可能會先寫一個問題或是簡單一行字,再慢慢增加內容。 但這邊要注意的還是要保持筆記的原子性,一則筆記只說一件事,超過的話就要再拆分卡片。 常青筆記的標題則是用一句話概述那張卡片在說什麼,未來要互相連結卡片時會很方便,這邊的方式可以參考About these notes | Evergreen notes,我的筆記方式受常青筆記影響很深。 日記 我仍然是使用子彈筆記的條列式筆記記錄我的日記,我自己很喜歡這種紀錄方式。目前搭配 Noteplan 的每日筆記功能(Daily Notes),就像寫實體子彈筆記一樣,我當天收到的訊息都可以迅速的丟進當天的筆記之中,很方便。 我們的生活中會發生什麼事有時候很難控制,所以不是每一天都有時間可以寫日記,我自己是不會逼迫自己去寫,因為我不希望寫日記這件事變得像在工作一樣,寫日記應該要是一個讓自己舒服的空間,只要適時且持續不斷的與他對話就好了。 日記的部分我也可以機動性的改成手寫的形式,因為對於筆記系統其他部分影響不大,為自己保留想換個心情的自由度也是很重要的。 資料儲存 我的文獻筆記採用比較鬆的方式紀錄,因為我發現用卡片盒筆記法裡面的方式很吃力,我吸收資訊的時候有時候不方便做筆記,如果有畫面的話我就會截圖先存起來,並且最少寫上一句自己的想法,或是未來希望能找到這篇文章的關鍵字。 儲存資料的地方因為平常會學軟體,有很多技巧被拍成影片,軟體介面要怎麼操作也不好用文字紀錄下來,於是我就大部分是把影片連結存下來,以免下次要用到時找不到。(一樣記得要打上未來可能會搜尋的關鍵字) 卡片盒筆記法的文獻筆記不適合有些我學的項目,所以要機動性的調整自己的筆記方法。 一些生活會使用的資料,例如健保卡號、寵物的晶片ID等等,也會儲存到筆記系統裡面,需要使用的時候找出來很方便。 專案管理 因為我的工作性質關係,目前我的專案管理只拿來管理我的個人目標,在工作上比較沒有用到。 專案管理採用電腦玩物站長的專案管理方法,將專案相關的資料都放在同個筆記,相關資料從這個筆記連結出去。 最近也開始嘗試電腦玩物站長的將目標筆記當成常青筆記一樣來維護的方法,目前還在測試中。 再來說明一下實務上我是怎麼執行整個流程: 檔案管理 檔案管理使用P.A.R.A和卡片盒筆記法改版,其實不整理也可以,因為我有為每個筆記下標籤來連結筆記,但自己受不了太亂就有整理一下。 分成Index、Focus、Input Note、WorkingLog、Life、Evergreen note資料夾:...